巴塞罗那友情捐赠了皮主席(崴伤)、布教授(黄牌下一轮停赛)、比达尔(红牌),才换来了欧冠八分之一淘汰赛第一回合客场对那不勒斯的平局。
前任主帅大巴尔韦德(这样写是为了让他可以和皇马小巴尔韦德进行区分)不能解决的问题,塞蒂恩来了就能解决?这个逻辑成立的依据在哪里啊?
巴尔韦德在罗马、利物浦的客场,连续吃了进攻不力的大亏,换了塞蒂恩,就能在那不勒斯身上找回来?这同样不现实。
那不勒斯防守好成什么样——下半场梅西3次尝试禁区内突破,都被成功阻截了;梅西回撤,那不勒斯打造的三条防线立刻向有球侧靠拢,几乎密不透风。
巴萨唯一一次中锋(比达尔)回撤、边后卫(塞梅多)插上,左前锋(格里兹曼)包抄的战术,就成功了,全场就那么一次机会,而且是梅西后撤之后出现的。这说明梅西回撤在时机的选择上没有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巴萨在中锋位置没有支点,4-3-3变4-4-2的阵型过分强调控球,没有足够的球员后插上,队友之间传跑配合又不够默契,拉不开那不勒斯的防线(上赛季客场对利物浦拉开了防线,也传了身后,但三次机会队友都没有把握住)。
重要的是四前卫和四后卫的层次和间距,这是本场比赛那不勒斯体现出来的极高战术执行力。就算是被扳平之后到75分钟,那不勒斯的动态阵型和防守间距都没有动摇过,甚至没有因为频繁变阵就频繁出现不能容忍的纰漏。
这样的战术,加上区域结合盯人的防守策略,直接把输身材的梅西和格里兹曼牢牢摁住,几乎摁了一整场,不服不行。
然后就是默滕斯献祭自己,换来了第二回合布教授停赛,此外客队还折损了唯一一名能充当中锋的比达尔,纯粹的非战斗减员,比达尔似乎要和当年一样,坑完拜仁现在继续坑巴萨。
和萨尔茨堡红牛一样,那不勒斯必要时变阵3-6-1,或者说是3-1-5-1,四条防线的思路几乎和纳斯格尔曼如出一辙,就为了死死缠住梅西。中圈内四人包夹,怕不是只有快跨过33岁的梅老板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现实对梅西来说,真的是残酷的,他现在遭遇到的防守,正是拜马拉多纳当年一统天下所赐。
主队的防线布阵可以说极尽精妙,体现出了意大利对“防守结构化”理解和执行的功力:
收缩宽度的前卫线和后卫线就像一把钳子,占据中路、两肋,将巴萨三前锋框在很狭窄的范围之内。随着三前锋的前进/后退,两条防线始终不远不近,甚至可以说“不离不弃”。层层布防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呢?巴萨没有大中锋,带不走中后卫。
比达尔毕竟不是纯正的中锋,他还兼顾着要和梅西换位,以及对边路的防守重任,此役比达尔和拉基蒂奇所在的左侧、格里兹曼和菲尔波所在的右侧,遭遇反击的时候防守压力奇大,主要原因有两个:
a.主队反击时节奏非常明快。布斯克茨的单后腰防守时无法覆盖两肋和边路,德容又频频前插,于是左路20号齐林斯基、24号因西涅,右路鲁伊兹和卡列洪经常能抓住成功抢断和阻截的机会,就地打出反击。
这时那不勒斯的反击,就看出意甲全新战术发展形势下的细节处理了。如果有机会,必然快下;没有机会,边路和肋部直传之后,前卫线或者前锋线的接球队员第一时间以短传方式回做,回做的对象正是大步流星跟进的队友(不止一位),这样既可以维持控球质量,又能确保推进时有足够的人头。
b.那不勒斯凭借跑动能力,在边路勇于突破,反击拉开纵深以后再回传或者选择转移,显得很多变,而且边路突破一旦丢球,也不会让攻转守的局面迅速恶化。这种以点带面的战术执行,面对巴萨充满破绽的防守,很容易在局部打开缺口,但真正要获得高质量的收益也很难,因为临门一脚不好。卡列洪甚至错失了一次准单刀。
当巴萨为了锋线拉开宽度,投入大量资源(前场六人)时,那不勒斯层次不分明的防守进一步暴露了客队缺乏中锋的顽疾。
如图所示,对插上的德容,主队前卫回收,结合后卫线以一个四人的菱形站位进行盯防,对顶在中锋位置上的梅西,又形成一个防守三角,19号马克西莫维奇甚至可以出任另一个防守三角的顶点,没错,就是盯防比达尔的三角。
这样一来,巴萨在三十米区域缺少足够多的传球接应点,拉基蒂奇和布斯克茨当中的一个但凡被盯住,转移、过渡、回撤、反跑等等战术细节没有办法一一执行到位,被人限制得死死的。
因为没有具备强大冲击力的欧洲中锋跑位牵扯,或者做墙为梅西和格里兹曼拉开空当,也没有苏亚雷斯这种自带控球摆脱变量的南美中锋对整条后卫线进行骚扰,巴萨的进攻几乎限于泥沼之地。
这是巴萨三中场的热点图,中圈到主队三十米区域中段,有大量的中烈度停留区域(黄色块),梅西占据的那不勒斯左肋(以那不勒斯的主攻方向来区分左右)更是有高烈度攻防区(红色块),但巴萨中场的活动,在主队三十米区域中段戛然而止,甚至无法向前推进到禁区。那个区域他们几乎连蓝色的常规跑位区域都没有。
在如此防守面前,巴萨的奔跑能力又极为欠缺,怎么打出好的后插上和踢墙配合?完全梦话。
相比之下,那不勒斯的全队热点,显出防守的细腻。中烈度停留区域弥漫于两个边路、两肋、覆盖大半个区内,防守针对性极好;高烈度攻防区甚至在边路就掐死了格里兹曼和菲尔波向前的大多数可能。
在中路,区弧顶外、三十米区域,显示绿色的跑位活跃区,实际比赛的截图上面已经放了,此乃两道防线的防守重心,巴萨一旦攻到此区域,球权交换极快,热点图没有出现中高烈度区域也是合理的。
梅老板意识到自己顶在前面只能以血肉之躯去撞墙,于是回撤,试图带开主队前卫线的防守。然而这已经在主队的预料之内。第三次变阵,让人叹为观止:
如上图,这三条防线的纵深被压缩到了极致,那不勒斯球员彼此之间的联动呼应,真的是意甲争冠水平。特别是在比达尔、塞梅多一侧,因为梅西回撤,压力顿减的主队可以在肋部摆出多达五人的局部防守阵型,随时驰援边路。典型的资源“倾泻”。
用阿图尔换下拉基蒂奇,增加对布斯克茨的支援,增加中路控球,为梅西回撤形成良好的传递机制,这是巴萨在对方半场的第一个变招。同时比达尔前插,压迫对手后卫线后退。
那不勒斯此时的防守阵型出现了第四个变化,那就是5-4-1,想要在右路彻底掐死比达尔和梅西的联系。
整个防守决策的失误,就是这个时候往前顶。在这一瞬间,巴萨的第二个变招出来了:德容试图后插上反越位,希望梅西传过顶。而同时,格里兹曼在锋线牵制住了两名主队后卫,比达尔反而在右肋回撤,造成后卫线的判断失误,其中最要命的是19号马克西莫维奇的失误。
当德容前插一半之后突然停下,固定了主队前卫线,巴萨战术的第三个变化出来了——比达尔深度回撤到梅西面前,此时梅西将球交给布斯克茨,做出要和比达尔打一个穿插的态势。主队19号马克西莫维奇为了完成战术任务跟出来盯人,主动将身后大片纵深变成直传球的危险区域。
巴萨真正的变招是第四个变化的一半,也就是助攻的塞梅多后插上反越位,捕捉这个空当,而布斯克茨祭出直传一脚打穿主队三条防线秒钟的判断和执行失误,可以说是摧垮了那不勒斯经营了超过一小时的成功防守。
塞梅多前插的同时,巴萨第四个变化的另一半马上出现,那就是一直横向移动的格里兹曼看到空当后突然左转弯直线推进包抄,让那不勒斯中后卫44号马诺拉斯和边后卫22号迪洛伦佐猝不及防,看着他接到塞梅多的横传直接射门扳平比分。
巴萨尽管失去了哈维和伊涅斯塔,但传控的精髓依然还在。区别在于面对劲敌,“传控”到底有多高的容错率,也就是打出多少成功配合。很明显的道理,对手不是业余球队,能成功防守超过一个小时,还率先破门,让巴萨攻击线一筹莫展,这就是水平,同时体现出很高的防守容错率。如此局面下别说塞蒂恩没办法,大巴尔韦德也没有办法。
关于大巴尔韦德的下课,有机会我会说清楚,这场比赛在73分钟的时候,有一个镜头能体现出这位前任主帅试图采用温和的方式完成球队新老交替所遇到的阻力。
就在73分32秒,特尔施特根大脚将球开到前场,当时那不勒斯6人压上,攻转守尚未完成,皮球由后防线号马克西莫维奇回传给门将奥斯皮纳。此时追着皮球跑的只有格里兹曼和比达尔,格里兹曼忠实地执行着高位逼抢的战术,直到奥斯皮纳把球传给队友。七八秒的时间里,比达尔一开始想跟着一起高位逼抢,但跑了几步放弃了,其他队友根本没有上来配合格里兹曼进行逼抢的意思,队长梅西在右路也根本没全速压上。
格里兹曼孤零零往回跑的镜头能说明很多问题。当然了,很多人大可以归咎于球队体能不济,但后面接着的十分钟比赛里,巴萨的高位逼抢数次出现;很多人也可以说格里兹曼没有招呼队友压上逼抢,拜托,这是顶级强队的看家本领,平常训练练过千百次的,看着队友加速,自己还不有所行动,那战术平时练来干啥?
小德容、阿图尔、格里兹曼的转会,都是为了巴萨完成新老交替进行的工作内容,但他们和大巴尔韦德一样,到底能得到多少支持,又有谁知道呢?这里不是说梅西不支持新队友,而是别的队友习惯性地看到梅西不跑,自己也就不跑。因为自己要配合的是梅西,而不是格里兹曼,也不是巴尔韦德。
问题并不出在梅西身上,而是队友太依赖梅西carry,已经习惯于“梅西能解决问题的,梅西不能解决的你找我也没有用”。巴尔韦德无法改变这一习惯,塞蒂恩也不行。
这就是我为什么看到多特蒙德对巴黎圣日耳曼比赛中,哈兰德从本方底线开始百米冲刺时,觉得他会适合巴萨——只有饥渴和勇于承担,能为梅西减负,同时让队友改变自己的习惯。